在咱们粤东山区,经常可以见到一种行动迅疾、遇到危险会掉尾巴的小动物,它就是“狗嫲蛇”,学名“中华石龙子”。所谓“狗嫲蛇”,翻译成普通话就是“母狗蛇”。说是蛇,其实不过是蜥蜴的一种罢了(类似地,客家人管“壁虎”叫做“檐蛇”)。这好端端的蜥蜴,为什么要叫“狗嫲蛇”呢?难道它真的和母狗有什么关系吗?
实际上,“狗嫲蛇”是个从古汉语演变过来的名词,它的原名是“蛇舅母”。明朝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鳞一·石龙子》引陶弘景载曰:“其类有四种,形大纯黄者,为蛇医母,亦名蛇舅母,不入药用。”
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,“舅”字在古时候的发音是和“狗”差不多的——普通话尖团不分,也许比较费解。倘若会说兴宁话的话,大家就能很好理解了:“舅”字念作[khju]而“狗”读作[kju],声母和声调略有不同;如果会广州话的话,也一点就明,“舅”字读作[khau]而“狗”字念作[kau],也是声母和声调略有不同;类似地,潮汕话“舅”字读作[ku],“狗”字念作[kau],只是韵母和声调略有不同。
可能大家比较好奇的是,古人为何将这种蜥蜴叫做“蛇舅母”呢?其实,“舅母”在古代并不是舅妈的意思,而是“家娘”,也就是普通话所说的“婆婆”,亦即妻子对丈夫母亲的称谓。
顺便一提,“家娘”在古代也叫做“姑”,经常和“舅”(“家官”即公公的意思)一起连用,见唐朝诗人朱庆余《闺意献张水部》:“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”有读者熟知日语的话肯定知道,日本女性至今称呼婆婆为“姑”。
看来,“蛇舅母”的原意是“蛇之家娘”。也就是说,在古人看来,“狗嫲蛇”虽然和蛇长得很像,但是辈分要比蛇高,位居“舅母”。那为什么不是“蛇舅父”呢?这是因为,狗嫲蛇和蛇一样,属于冷血动物,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——阴者,女也,具有女性的社会性征(gender)——我们看,一般家庭多由妇女掌勺,所以厨房物件诸如勺子、菜刀、生姜之类的客家话都要带上一个“嫲”字。
题归正转。因为谐音的关系,“蛇舅母”先是音变成为“蛇狗母”,再根据现代人的说话习惯,改为“狗母蛇”(如潮汕话)。到了客家人这儿,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了“狗嫲蛇”了。
作者:罗 鑫
责编:叶春萱
审校:余向滨
审核:蔡海光
监制:郭进达